13122552507
新闻中心
2025年北京急救援队装备展|中国应急展参展介绍
发布时间:2025-08-12        浏览次数:2        返回列表
2025年北京急救援队装备展|中国应急展参展介绍

2025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

时间:2025年11月18-20日

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主办单位: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承办单位:北京朗泰华科技发展中心

国际合作承办单位: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是由应急管理部、商务部批准,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聚焦应急管理科技装备的国际性展览活动。“定期举办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已纳入“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的14项合作举措。举办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应急展),旨在服务“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发展壮大,突出应急管理科技装备供需对接和国际交流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引导作用,助力“智慧应急、科技兴安”,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

2025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将于2025年11月18-2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预计展览面积45000平方米,主办单位将遴选300家中外企业、科研机构、产业聚集地、行业组织,面向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各类企业、有关外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等集中展示应急管理信息化、消防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及事故救援四个领域的技术装备。

参展单位展示的产品及服务应体现出先进性、实用性、专业性,鼓励进行动态演示,或利用视频、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示。

供需调研|某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装备使用与需求情况报告(一

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印发的《关于邀请参加2025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供需对接等系列活动的函》,明确了将开展的装备展示及供需对接、国际合作及海外推广、媒体宣传及品牌推广三大方向及其九项行动。2025中国应急展期间将举办“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创新成果供需对接活动”,从技术装备的场景化适应性技术创新和定制改造需求、当前和未来的配备需求两方面组织供需双方开展对接交流。

2025中国应急展组委会从6月初开始,走进一家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调研目前救援机构的装备配备情况、近期亟需装备类别与数量、未来采购趋势,以及实际救援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卡脖子”技术装备的研发需求。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初步形成了本调研报告,将在公众号“中国应急展”和“安全应急产业资讯”上分篇连载。更多调研报告最终版,将在2025中国应急展期间发布。


某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装备使用与需求情况报告(一)

一、井下无线通讯系统类

(一)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信号传输受阻

井下环境复杂,巷道结构多样,还有大量金属设备,会对信号产生严重反射、折射和吸收,导致信号衰减快、覆盖范围小,像在坍塌或复杂巷道区域,信号可能中断。

2.通讯稳定性差

救援时,井下可能有粉尘、水汽等,会干扰信号传输,救援人员移动或设备位置变化,也会使通讯链路不稳定,出现数据丢包、延迟等问题。

3.传输距离有限

目前很多井下无线通讯技术,在井下实际传输距离较短,无法满足大范围救援区域的通讯需求,尤其在深部矿井或复杂巷道布局中问题更突出。

4.带宽资源不足

救援时需要传输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对带宽要求高,但现有技术带宽有限,可能导致信息传输不流畅。

5.电源续航问题

救援可能持续较长时间,通讯设备电源续航能力有限,在无法及时充电或更换电池的情况下,会影响通讯系统的持续工作。

(二)研发方向建议(拟攻关的关键技术)

1.强化信号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

深入研究复杂井下环境对信号的影响机制,开发针对性的抗干扰技术,有效抵御金属反射、电磁干扰,保证信号稳定传输。研发低功耗芯片和高可靠性硬件设备,延长电池使用时间,提高设备稳定性。

2.拓展传输距离与覆盖范围

优化信号传输技术,研发高增益天线和高效信号放大设备,结合分布式基站布局,实现更大范围的井下信号覆盖,解决通讯难题。

3.提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

快速传输各类数据,满足高清视频数据实时传输需求。

4.增强系统兼容性与可扩展性

设计通用接口和协议,使新研发的通讯系统能与现有井下设备和未来新型设备无缝对接,并可根据矿井规模和需求灵活扩展。

5.实现智能化管理与运维

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通讯系统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故障智能诊断与预警。

6.提高设备可靠性与耐用性

选用高品质、耐高温、耐潮湿、抗冲击的材料,优化电路设计和制造工艺,确保设备在恶劣井下环境长期稳定运行。

7.实时语音与视频通讯

支持井下人员间清晰流畅的语音通话,以及高清视频传输,便于现场情况及时反馈与指挥。

8.人员与设备定位追踪

**追踪井下人员和设备位置,提高管理效率,在紧急情况时快速救援。

9.多系统融合通讯

无缝融合现有井下通讯系统,如调度、广播系统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三)现阶段满足需求的详细技术参数

1.传输速率:下行速率不低于1Gbps,上行速率不低于500Mbps,满足大数据量传输需求。

2.信号覆盖范围:直线巷道单基站覆盖距离不小于1000米,复杂区域通过中继可实现连续覆盖 。

3.抗干扰能力:能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稳定工作。

4.定位精度:人员和设备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不超过0.5米,垂直方向不超过1米 。

5.通信延迟:语音通信延迟小于50毫秒,视频通信延迟小于100毫秒 ,保障实时交互。

6.工作温度范围: -30℃ - 60℃,适应井下不同区域温度变化 。

7.防护等级:达到IP67,具备防水、防尘、防撞击能力 。

8.电池续航时间:便携式设备电池续航时间不低于36小时,固定设备备用电池续航时间不低于48小时 。

二、雷达生命探测仪类 

(一)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复杂介质穿透能力有限

坍塌后的废墟常包含钢筋、混凝土、金属构件等,雷达信号易被高导电性或高密度材料强烈反射、衰减,导致探测精度不足,尤其对深埋或多层障碍物后的生命信号识别困难。

2.多目标干扰与信号混淆

废墟中可能存在移动的救援人员、掉落的杂物或环境振动,这些非生命目标产生的回波易与生命信号(如呼吸、心跳)叠加,导致误判或漏判。

3.探测距离与精度不足

“远距离探测”和“精准定位”能力不足,尤其对微弱生命信号的捕捉能力不足。

4.抗干扰能力弱

井下可能存在电气设备、通讯信号等电磁干扰源,导致雷达回波出现噪声或假峰,影响生命信号的提取精度。

(二)研发方向建议(拟攻关的关键技术)

1.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

增强对金属、混凝土等复杂介质的穿透能力,降低信号在其中的衰减与干扰,确保在矿山坍塌、地震废墟等场景中,能有效探测到被深埋或被多层障碍物遮挡的生命信号。

有效去除干扰信号,准确提取生命特征信号,提升探测精度和可靠性。

对探测环境的障碍物分布、介质类型等进行分析,为救援人员提供环境信息,辅助制定救援策略。

2.提高探测精度与分辨率

快速确定生命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精度达到分米级,为救援人员提供准确的救援方向。

可探测到被困人员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信号,无论被困者是静止还是有微小移动,都能精准捕捉,提升对目标位置、姿态的分辨率,为救援人员提供更详细准确的信息,以便制定更科学高效的救援方案。

3.强化多目标识别与抗干扰能力

能够准确区分多个生命目标,分别显示其位置、生命体征等信息,便于救援人员全面掌握情况,并有效过滤掉环境中的非生命干扰信号,如救援人员的移动、掉落的杂物、环境振动等,避免误判和漏判。

4.增强便携性与易用性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缩小设备体积、减轻重量,使其更方便救援人员携带和操作,优化操作界面与流程。

采用新型材料和工艺,将雷达系统的各个组件进行高度集成,减小设备体积和重量,提高设备的便携性和稳定性。

5.延长续航能力

采用新型电源技术或优化设备功耗管理,开发低功耗电路设计和智能电源管理系统,确保设备在长时间救援任务中无需频繁更换电池或充电,延长电池续航时间,研究快速充电技术,缩短充电时间。

6.数据传输与共享

具备无线数据传输功能,可将探测到的数据实时传输给救援指挥中心或其他救援设备,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救援。

7.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融合雷达、红外、声学等多种传感器数据,综合分析环境和生命信息,弥补单一传感器的不足,提高探测性能。

(三)现阶段满足需求的详细技术参数

1.探测距离

对移动目标的探测距离不小于50米,对静止目标的探测距离不小于20米,在复杂介质(如2米厚混凝土墙、5米厚土层)后的探测距离不小于10米。

2.探测精度

目标位置定位精度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不大于0.2米;对呼吸频率的测量误差不超过±0.5次/分钟,对心跳频率的测量误差不超过±2次/分钟。

3.分辨率

距离分辨率达到0.1米,能够分辨出距离相近的多个目标;角度分辨率达到±1°,可准确确定目标的方向。

4.信号频率

工作频率覆盖范围为100MHz - 10GHz,具备多个可选频段,以适应不同的探测环境和需求。

5.数据更新率

实时数据更新率不低于10Hz,确保能够及时跟踪生命目标的动态变化。

6.工作温度范围

设备能在-45℃ - 50℃的环境温度下正常工作,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灾害现场条件。

7.防护等级

达到IP67防护等级,具备防水、防尘、防撞击能力,可在恶劣环境下可靠运行。

8.续航时间

内置电池续航时间不低于48小时,在低功耗模式下续航时间可延长至72小时以上 ,并支持外接电源供电。


核心提示:应急展
刚发布的文章
联系方式
  • 地址:中国展会信息平台
  • 电话:13122552507
  • 手机:13122552507
  • 传真:13122552507
  • 联系人:冯冬明
新闻分类
最新发布
企业新闻
站内搜索